内外风皆可“防”
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素问》中专有《风论》篇,《灵枢》中也有《九宫八风》。《难经》把中风列为外感疾病之首。看来风邪难防,且证候变化万千。可偏偏防风一药就要迎难而上,以防风为名,来治疗各种风证。
防风最早生长在中原一带,现在以黑龙江等地所出为最佳。《本草崇原》描述了防风的美态,“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防风的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
《素问·风论》开篇就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神农本草经》认为防风“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风为阳邪,易伤阳位,头为六阳之首,所以大风侵袭机体易致人头痛目眩。这种表现很像中医所谓的内风或肝风,而导致偏枯,相当于高血压或者高眼压(青光眼)造成的临床症状。而后来所说的“风行周身,骨节疼痹”,则属于外风。可见,古人认为,防风内外风皆可“防”。
《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便有防风,用之可治外风,止关节疼痛,舒缓筋脉。薯蓣丸方中也有防风,方中主药用来治虚劳,而防风则可治“风气百病”。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表的经典名方,方中黄芪补虚固表,防风祛风,白术燥湿,笔者便常用此方来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汗证,以及免疫力低下引发的各种病症。在门诊时,笔者常遇到因更年期综合征前来就诊的患者,部分表现为经常性的潮热汗出,汗多如同沐浴。西医认为上述症状是由于微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所致,中医一般认为是阴虚火旺,虚火扰动,致使汗液外发。其中部分患者汗出之后尤为畏风,因为畏风更增添衣物,使得身热汗出,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笔者在治疗用药时增加防风,利用其“辛燥发扬,最泻湿土而达木郁,木达而风自息,非防风之发散风邪也。风木疏泄,则窍开而汗出,风静而汗自收,非防风之收敛肌表也”,使汗息身静。
此外,防风通圣散也是以防风为主药的名方,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攻里、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之功效。该方以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治疗表证;以大黄、芒硝泄热于下焦,治疗里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由于防风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苷等成分,所以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古书中曾记载,王太后患中风病,失语不能言,脉沉。病情危急,如果以有形之汤药口服,恐怕来不及。情急之下,聪明的太医便令人用防风、黄芪煎汤,采用熏蒸法,“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其无形之气”,王太后的病后来逐渐好转。其实,这就与现代医学中采用的雾化吸入方法,与呼吸道给药同样的原理。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黄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