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胸部微创手术专家——李简
矢志创新贯始终
滴水穿石构未来
接触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微创手术专家李简的人,都会被他的真诚、儒雅所感染。
从单纯发展学术目标,到突破微创胸外科困境,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落地,切实服务广大医患,行医路上,李简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事业紧密相连,开启护佑生命的医者之旅。
从医多年,他初心依旧,把患者主诉的解决视为最大的执业目的,把患者或家属的认可当做最大的荣誉,用勤奋与执着书写医学传奇,用赤诚与仁爱谱写白衣赞歌。在不断精进医学研究、切身关爱就诊患者的背后,隐藏着其身为纯粹医者的风骨与担当。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尽管学医之路漫长又艰辛,出于内心深处对医学的热爱,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选择。1986 年 7 月,李简于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继而决定深造,考取了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生,顺利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通过对气管移植领域中的多个关键难题进行分析,他设计了全新的气管移植手术方法——“分期异体气管移植方法”,即先将供体气管植入大网膜内,待其重建血供后行二期手术替代病变气管。2011 年成功用于临床,解决了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无法成功用于人体的世界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写就了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外著名杂志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1990 年 8 月,李简进入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工作。白天在临床一线实战,晚上挑灯夜读。在此阶段,胸外科迎来巨大的改变,微创及胸腔镜外科出现。
之前胸部手术如肺癌、食管癌和纵膈肿瘤切除术均是一些“断肋骨或劈胸骨”的大切口,创伤大,出血量多,恢复时间长,还常常造成诸多后遗症。部分年龄大、肺功能差、基础疾病重的患者也难以承受此类开放手术。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胸部小切口和腔镜器械的发展,胸部微创手术得以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手术所带来的痛苦。曾经盛行的“伟大的手术切口疤痕,标志着伟大的外科医生”的说法已经一去不复返。
1992 年 8 月,李简抓住了这场变革机遇,率先在国内开展胸部微创手术。至 1993 年底已能以 10cm 小切口成功进行包括隆突成形术在内各种肺切除术。至 1997 年赴日留学前,其实施的微创手术种类、数量、难度和效果等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他所做的工作为中国微创技术的建立、发展及推动其走上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 他 在 日 本 自 治 医 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便逐步开创了局麻胸腔镜肺肿物切除术(2000 年)、经 3cm 长的保留神经切口完成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术(2003年),分别比世界同行早完成或报道两年和七年多 ;于 2016 年,更是研究出了经 2cm 单切口实施肺段和肺叶切除术和 1cm 切口实施肺段切除术的方法,使肺小结节的诊治步入 3.0时代。
当业界还在纠结开胸还是腔镜下手术时,他的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做到了极致 ;当业界还在宣传手术不能用于治疗非早期小细胞肺癌,他已通过微创手术治愈了局部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百余例。
从发病人数来说,小细胞肺癌(SCLC)在肺癌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这类癌细胞生长迅速,细胞倍增时间短,恶性程度高,较早发生广泛转移,总体预后很差。在所有肺癌中,小细胞肺癌属于恶中之恶。
多年前,人们对肺癌的病理类型关注较少,遇到肺部肿瘤基本采用手术切除方式,但医生们发现,小细胞肺癌单纯凭借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很差,患者病情无法得到良好改善。几年后,联合化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八成以上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联合化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因此,化疗逐渐成为了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单纯的化疗效果不尽人意,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成为新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业界发现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效果有所提高,但经过化疗联合放疗的小细胞肺癌仍然有 0-50% 的局部复发率。随之业界发现手术结合化疗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局部复发,逐渐外科手术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面对局部中晚期小细胞癌,李简想到是因为其癌细胞细小、而容易扩散的缘故,创立的小细胞肺癌微创治疗技术成为目前唯一的不用放、化疗也可治愈小细胞肺癌的新方法,系统性解决了小细胞肺癌预后差的世界难题,为众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
尽心竭力,解除痛苦
“冲破困境的光从未停止过穿行,它永远在与你相会的路上马不停蹄,疾驰而来。”
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外科的临床护理中,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80% 的术后患者会出现急性疼痛,其中 75% 的患者疼痛程度为中、重度,且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术后疼痛得到了适度的缓解,术后疼痛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消除疼痛是基本的人权。”李简执着用高超的医技为患者解除病痛。他理解的微创并不等于单纯的“小切口”,它是能得到比现行的标准外科手术更小的创痛、更佳的内环境稳定状态、更准确的手术结果、更短的住院医疗时日、更好的心理效应。
“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面对患者的术后疼痛,我们该想怎么样能让他不疼。”他开创性地在国内首先建立胸部保留神经小切口及经该切口肺癌电刀精确切除法,用于治疗中晚期胸部恶性肿瘤 5 百余例,其中不乏其他单位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晚期”和肺功能低下患者,不但使按常规方法实施胸部恶性肿瘤切除后高达 60%~70% 的局部复发率下降到不足 5% 的历史最低水平,还使这些患者未遗留胸部慢性疼痛的后遗症。迄今,经该术式治疗的患者已有上千人,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曾有一位身患肺癌的患者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李简主任为其进行了肺叶切除手术。“他儿子也同样在半年前在上海进行了肺癌切除手术。”经过对比发现,儿子身上共有三个手术刀口,采取的是较为常见的三孔胸腔镜手术,且刀口分布靠下 ;父亲身上只有一个手术刀口,实施的是 1 ~ 2cm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刀口靠上。
“这个病就类似于摘梨。梨的果实都在上面,从下往上去摘,容易伤着树枝,拿到胸部手术中,神经处于肋骨的下缘,从下往上去操作就容易伤着神经。而从上往下更能躲过神经。但说起来简单,更多还是考验医生技术的成熟度。”李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
除此之外,他还攻克了胸部手术后慢性疼痛和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狭窄或反流等难题,在国内较早提出术中肺保护通气策略。肺保护通气策略的核心是低气道压、小潮气量、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这一理论与传统胸外科麻醉方法完全不同,但应用该策略可以显著降低肺损伤的发生率,从而大幅减少普通胸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他的倡导下,不但胸外科医生的手术观念被更新,许多麻醉师的观点也有所改变,这使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围手术期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也因此被评为2006 年度北京市创新标兵、2007 年度北京市医德楷模,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临床科主任等。
厚德精医,止于至善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在胸外科领域,李简的胸部手术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表示 :“要做一个推动医学发展的人。”正是这种信念鼓舞他不断向医学领域的极限发起挑战,施行了许多在其他专家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手术。
曾有一位前纵膈恶性肿瘤患者,癌肿已经侵犯胸骨、上腔静脉、锁骨下动脉和颈动脉。严重的病情跑遍国内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无法手术,他本人也完全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最终他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就诊,李简凭借自己超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术为他实施了纵膈肿瘤扩大切除术,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切除了肿瘤及受侵的胸骨,同时还施行了上腔静脉、双侧锁骨下动脉、颈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当李简在全国胸心外科会议上介绍这个病例时,在场的所有专家都被震撼了,纷纷称赞他的高超和大胆。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现有手术方法不但局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尤其是吻合口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并且还有诸如术后切口周围慢性疼痛、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等令病人苦不堪言的后遗症。使食管切除术后的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致使一些食管癌患者不选择手术治疗。李简透露,他们团队建立的新方法,大幅度提高了食管癌的治愈率,还使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率降到世界最低水平。
2006 年春节刚过,李简便接诊了一位河南开封的王姓花甲老人,患者是食道癌晚期,食道内的肿瘤长达7 厘米,食道内层的癌突破了外层长到了气管上,因为食道和气管是紧密相伴的邻居。老人抱着一线希望从家乡来到北京投奔李简。李简了解到,其他医院的大夫主张用放、化疗的办法来维持这位老人的生命,但这样患者最多能多活半年左右。很多医院都表示不敢做这种复杂的手术。但患者坚决要求李简给他做手术。李简便给他做了微创手术。由于李简精湛的医术,这位患者得到了治愈,生命得到了延续,一直存活到现在!他后来激动地说,李医生真是神医啊,他救了我的命,还让我不受罪。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因局部晚期胸部肿瘤而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绝望患者被李简用柳叶刀破解了“不可能做手术”的谶语而存活下来,改变了人生的轨迹。“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是李简从医三十多年以来坚如磐石一直不变的使命。
近年来,李简在临床技术上又取得了新突破,主持开展了侵犯主动脉的胸部恶性肿瘤的扩大切除术,迄今已经成功完成联合胸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条件下的食管癌切除和肺癌扩大切除术近 10 例,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奠定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胸部恶性肿瘤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
恪尽职守,以心换心
“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2003 年 8 月,李简担任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一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致力创新,心中虽然踏实但也充满压力,因为接过的是一个响亮的学科品牌。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暨北京市胸部微创手术中心,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集医、教、研与一体的学科 ;自成立起一直是我国常规手术的示范基地和世界先进手术方法的推广基地之一,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医学高端人才。
为了临床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李简想了许多方法来提高科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医疗风险。他在科室建立由四名副主任医师带领的医疗小组,为每个医疗小组制定每年需要完成的手术量,确定副主任医师的责任和权利,使得各个医疗小组形成良性竞争,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手术量。
他十分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迄今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15 名,在对待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以及科室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思想教育和临床教学上一丝不苟。虽然平时工作忙,他也会利用晚上时间把学生集中到病房进行授课。有时会为一个小的科研问题与研究生讨论一个晚上。
他以身作则地影响着学生的医德医风,有时为了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手术,他会在手术室内连续工作 20个小时以上,目的就是为患者切除病灶,给患者以生的希望,他用实际行动坚定地推动着医学的发展,在医学事业上一再突破。
通过在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方面所做的大量开创性工作,团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胸外科发展之路,一直致力于解决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手术安全度差、肺癌和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以及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不能临床应用等临床难题,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不但使得胸外科手术的微创程度和手术效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还扩大了手术适应症,挽救了数以百计的中期小细胞肺癌和 FEV1.0 不足 1L 的低肺功能患者。因在该领域的突出成绩,2006年北京市卫生局批准以之为主体成立了“北京市胸部微创手术中心”。
伴随胸外科的萌芽、诞生、发展、成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的探索印迹清晰可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已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大特色。要带领团队走向世界,在这个漫漫征程中,作为新一代带头人,李简必须迈开坚定而又创新的步伐。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不要用珍宝装饰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装身体。”
统计数字表明,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目前已经跃居到全球恶性肿瘤之首位。时下,肺癌早已经超越了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成为了影响中国人口死亡的最主要“杀手”。
因此,大力普及医药知识,开展全面健康教育,合理化指导易感人群接受癌症筛查,有效降低肺癌发病率;同时,把好肺癌的预防关口,加强肺癌的规范化诊治,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成为李简工作的一环。
“肺癌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淋癌和小细胞肺癌,一类是腺癌 ;这其中又分为惰性肺癌和非惰性肺癌。惰性肺癌指的是患者肺肿瘤在生长中具有很强的惰性,惰性肺癌的病灶比较小,所以患者病情容易控制,也比较稳定。对于惰性肺癌,我们提出,要先观察,控制不住再考虑手术治疗。
现今肺癌手术治疗已经历三代变革,第一代是开腹,第二代是腹腔镜,第三代是内镜。我们便致力于内镜切除手术的研究。”李简通过全力打造医学专家团队,围绕肿瘤防范和规范化治疗为工作重点,促进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推动肺癌预防及诊疗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他一方面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疾病谱系,通过认识疾病、借鉴手段再去进行新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发展批判思想、数理逻辑、思维推导,实现临床研究的低成本、高效率。
“我衷心希望以后大家都不得病,尤其是胸部肿瘤,让得了肿瘤的患者,少走弯路,得到更好的治疗。”
直到现在,李简仍将这句话牢记于心,并将其饱含的精髓转化为激励自己和团队不懈前行的动力源泉。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有“水滴石穿”的坚持,他和他的团队正用他们的热忱进取迎接着每一个崭新技术的来临,在打破微创壁垒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文/图:郑苗苗)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