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不负热爱的科研“赶路人”
王红艳:博士生导师,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复旦大学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0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202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这一阵子忙得蓬头垢面的,如果不是获奖后参加表彰会议,绝对没时间捯饬自己。”采访中,王红艳思维敏捷、语速极快,谈到学术成果和科研攻关时滔滔不绝,唯独说到获奖时卡了壳,“做科研是我一生的事业,对我来说,责任大于荣耀,鞭策大于褒奖。”
王红艳是个奔走的科研“赶路人”。近些日子,由她牵头的出生缺陷遗传学研究课题组正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了赶稿,她在过年时匆忙回家看望了老母亲,大年初三就赶回了单位。上午8时到单位,忙到快夜里11时才出办公室,上课带教、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搞学科建设、研读文献、申报基金……这位年过半百的学术大拿,似乎时刻都在奔忙。
“王教授有着超乎同龄人的体能和精气神。”与王红艳共事10多年的课题组成员杜文琪博士评价,这源于王红艳对学术科研的执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人身上有几万多个基因,我们在做的正是搞清楚每个基因突变与不同出生缺陷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升出生缺陷控制水平。”王红艳说。去年,王红艳牵头的课题组提出了精准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的可行性路径,以及对叶酸无效人群的替代防治方案。课题组研究证实,补服叶酸并非多多益善,过高和过低都会产生副作用;对叶酸不敏感的人群,可以找到他们身上的特征代谢物加以区分。“这些都涉及对精准度的把握。这项研究有望在多个领域大显身手,让补服叶酸突破出生缺陷的现有防控水平。”王红艳对此颇有信心。
这些年,王红艳牵头的课题组破解了基因非编码区与出生缺陷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先天性心脏病背后的致病机制——主效微小核糖核酸通过全面阻止心脏发育所必需的一群相关微小核糖核酸的成熟而致病。“这一研究打开了先心病防治的‘新大门’,为探索非编码区对出生缺陷的遗传贡献提供了研究范例。”
科研不停、育人不倦,带领课题组不断攻坚克难,是王红艳心中的高光时刻。身为科研工作者,王红艳一丝不苟、冷静睿智;身为一名母亲,她能对患儿父母的焦急、忧虑、渴望感同身受。王红艳说:“每次看到出生缺陷患儿家属向社会求助的消息,我做研究的决心和恒心就更加坚定一分。”王红艳感慨,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发表都可能影响很多家庭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为此,她必须努力“赶路”。
“读硕士时,为了做实验,我自己跑到地里抓田鼠,一去就是好几趟,哪会顾得上害不害怕。”王红艳绘声绘色地说,“田鼠一露面,我立刻扑过去,一心想尽快完成实验。虽然也有被咬的时候,但研究顺利完成后再回头去想,这也很有趣!”王红艳常常和学生们打趣,自称“笨鸟先飞”。在她的眼中,终点固然重要,但她更享受“赶路”的过程。
入行30多年来,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到考取本校遗传专业硕士,从攻读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分子遗传学博士到赴美从事医学遗传学博士后研究,从2007年作为杰出人才被复旦大学引进回国到成为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这一路“开挂”的背后是王红艳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与坚持。“研究成果问世是光鲜亮丽的,但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尝试。屡次受挫时,热爱就是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帮助无望的患儿及其家长重拾希望,是王红艳毕生的奋斗目标。
“科学的进步,要靠一批批研究团队前赴后继,要靠一批批科研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地往前走,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分子。”王红艳说,科研这条路,她会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