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二代”刘金良的“甜蜜事业”
北京市密云区穆家峪镇上峪村的“蜂二代”刘金良2015年从父母手中接过蜂箱,创建了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最年轻的蜂农。他打破传统的放养式管理模式,应用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养蜂,将蜜蜂养殖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甜蜜事业”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效益,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打破靠天吃饭传统
山花盛开的季节里,花粉吸引着蜂群在空中嗡嗡作响,忙着采蜜。近日,在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正忙着查看蜂箱情况的“蜂二代”刘金良。
“过去,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养蜂是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小时候,我常与蜜蜂为伴,它们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刘金良对记者说,他的父母从1988年开始养蜂,用养蜂的收入供他一路读完大学、成为一名军人。2015年,退伍多年的刘金良毅然从父母手中接过蜂箱,创建了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最年轻的蜂农。
作为一名“蜂二代”,刘金良的养蜂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传统的放养式管理主打靠天吃饭,普遍采用“勤取蜜、取稀蜜、后浓缩”的传统蜜蜂饲养及蜂蜜生产加工方法,不仅会严重降低蜂蜜的产量和品质,蜂蜜的营养价值也会被破坏。刘金良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高产,必须改良技术。
“2018年,我偶然间听了一节培训课,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当时只有个模糊的印象。”2020年,在密云区政府、区园林绿化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等多方帮助与支持下,刘金良开始学习并尝试应用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养蜂,在原有蜂群基础上,以“双王快繁法”实现强群。“蜜蜂采完蜜,存储于蜂房中的蜂蜜并不着急取出,而是等蜜蜂用蜂蜡将其密封,并在蜂房内继续转化,等蜜蜂充分酿造后得到成熟蜜。这种蜜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下不容易发酵变质。采用新技术后,不仅生产的蜂蜜质量高,蜂农的人均养殖规模也从100多箱提高到了最多400箱,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很显著。”刘金良介绍说。
然而,改变传统的养殖理念并非一蹴而就。包括刘金良父母在内的许多蜂农起初对这种新技术都抱有疑虑,担心不熟悉的技术可能导致经济损失。面对这种情况,刘金良脚踏实地潜心钻研,用高产量、高收益的实践成果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蜂农展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采稀蜜模式,多箱体养蜂可以实现30%以上的增产和增收,这种实打实的经济效益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蜂农前来学艺。刘金良介绍,如今他的蜂场已经成为成熟蜂蜜生产示范基地,不仅可以为蜂农提供现场技术指导,还开通了线上账号,与全国各地的蜂农在线交流养殖心得。
实现专业化产业化
有了技术方面的“软件”支持,刘金良也琢磨起了对“硬件”设施的改造升级。
“起初,合作社使用的是手动摇蜜机,不但效率低,摇出来的蜂蜜质量也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合作社现在已经定制并使用了整套电动摇蜜机设备,其中包括蜜盖分离机,用于将蜂蜜和蜂蜡分离。总的来说,从手动到电动,再到未来即将投入使用的自动化生产线,一步步走来正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好见证。”刘金良说道。
不仅如此,刘金良还积极探索开展蜂授粉等产业服务,并将其列为合作社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刘金良介绍,蜜蜂是许多植物的主要授粉者,包括水果、蔬菜、坚果和种子类植物等。蜜蜂通过授粉帮助植物繁殖,不仅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资源,如蜂蜜和花粉。健康的植物群落通过授粉和繁殖形成了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为其他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人工授粉将被逐渐替代,蜂授粉会越来越受农业主体欢迎,并将逐步实现专业化和产业化。”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密云区将蜜蜂产业视为特色农业大力扶持,向有养殖意愿的农民免费提供蜂箱和蜂种,并启动了蜂业气象指数保险,加速推进产业品牌化进程。作为密云蜜蜂产业的一员,刘金良也在努力为此贡献力量。“密云区的蜜蜂养殖长期以来存在分散现象,具体体现在养殖区域的分布和养殖方法的多样性上。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整合密云的生态资源,如林地和林场等,实现养殖模式统筹化、立体化,形成一个更大的产业集群,将蜂产业融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和资源调配,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蜜蜂养殖的效率,还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刘金良如是说。
凭借着养蜂这项“甜蜜事业”,刘金良与家乡的蜂农们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他们在密云这片绿水青山的怀抱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将蜜蜂养殖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甜蜜事业”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效益,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与此同时,刘金良还呼吁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财富。希望通过养蜂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享受到‘甜蜜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