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军 :传承名家中西结合探寻骨科精奥
为了不断的精进自己的医术,陈兆军不停地学习和实践。多年来,他跟随多位名医名师学习和出诊,不仅获取了很多精奥的医学知识,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从医做人的道理。陈兆军从事骨伤科疾病临床、科研、教学30多年,持续自我激励,不停地探索如何将中医和西医更好的结合为病人服务,为医学理论和医疗事业发展服务。
陈兆军师从葛国粱教授、沈志祥教授、孙树椿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密云院区执行院长、骨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足踝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足踝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SICOT足踝外科委员会常委、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NS)委员、中医医促会外治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骨科分会足踝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骨科学会委员兼足踝外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骨科学会副主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 5批名老中医传承人,擅长运用中西医两套理论方法治疗足踝关节疾患,能够熟练处理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完成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外固定器截骨矫形术、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单开门减压成形术、腰椎间盘突出开窗减压髓核取出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腰椎滑脱CAGE植入AF系统固定等手术的操作。
用中西医结合进行科研阐述
足踝疾病学科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陈兆军认为足踝疾病临床非常多见,因为足踝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比较差,更应该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要做好一名足踝外科医生,临床查体非常重要,必须要“捧病人的臭脚”,才有可能真正了解病人的疾病所在。他认为,临床查体是基本功也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过硬的中西医治疗疾病的本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以踝关节陈旧性损伤/不稳疾病为例,首先医生要认识到治疗该病要明白病人的疼痛点在什么地方,疼痛部位可能在外踝前侧、跗骨窦处、跟腱处,这些疼痛的部位都预示着不同的疾病,如果患者是单纯的陈旧性韧带损伤没有出现踝关节不稳,完全可以运用中医揺拔戳手法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了踝关节不稳,也要分清楚患者是功能性不稳定还是机械性不稳定,如果患者存在机械性不稳定并且有疼痛、行走恐惧等症状则需要手术治疗。
陈兆军的研究认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多由急性踝关节扭伤疾病失治、误治或积劳成疾所致。其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后期造成的踝关节不稳。相关文献显示,高达20%—40%的踝关节扭伤案例将演变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伤害是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在松弛位愈合后造成的踝关节不稳,其中尤以踝关节外侧不稳为最多见。患者多表现为行走不平地面时的恐惧感或不稳定感、长时间行走时关节的酸痛及酸胀感,以及踝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不稳可以分为机械性不稳定和功能性不稳定,而机械性不稳定又可以分为骨性不稳定和软组织性不稳定。机械性不稳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关节活动范围超出了正常生理极限的疾患。功能性不稳定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活动虽然不一定超出正常生理极限,但却完全或不完全失去自主控制的疾患。有学者研究表明,从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看,功能性不稳定的踝关节和正常关节没有区别。有的学者认为踝关节囊或者韧带上存在机械感受器,该病就是机械感受器缺乏或损伤所致。陈兆军认为,对于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以及是否导致踝关节是否稳定的诊断,需要从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在临床上踝关节局部肿痛以及反复发生的踝关节扭伤是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主要表现。查体距骨相对胫骨前后方向的移动是判断距腓前韧带有无损伤的重要手段。而距骨倾斜实验则用于判断距腓前韧带有无合并跟腓韧带损伤。诊断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辅助检查包括应力位X片、关节造影、MRI、关节镜检查等。在这些检查中应力位X片成本最低廉临床也最实用,在正位X线上测量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上关节面的成角,一般认为>10°即有临床意义,成角越大,韧带损伤越重。
在中医方面,为了深入研究中医前辈骨伤手法的作用机制内涵和科学原理,陈兆军带领自己的博士团队通过规范的科研方法阐述,临床上运用清宫正骨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疗效明显。但什么是“筋节”?为什么通过中医的手法治疗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损伤就得到治疗了呢?运用中医的传统理论是很难说的清楚的。陈兆军教授就带领自己的博士团队对此进行动物实验,通过实验发现所谓“筋节”就是韧带在自行愈合过程中的血液循环不畅点,是瘢痕组织,里面包饶有微细感觉神经,这也解释了中医的“不通则痛”理论。韧带的愈合方式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外源性愈合、一种是内源性愈合方式,后者的愈合方式才能最大的恢复韧带的功能。两个韧带在受伤后自行的愈合方式恰恰是外源性愈合,外观上虽然看似愈合但没有韧带的功能,而揺拔戳手法可以促进外源性愈合向内源性愈合的转变。陈兆军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中医传统手法的起效机制,为中医骨伤科现代化做出了尝试和探索。
号召大众关爱老年人脚部健康
陈兆军在诊疗工作和研究工作之余,非常注重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对大众的医疗科普。陈兆军他认为,脚是人体第二心脏,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12条经脉中有6条通过足部,脚上的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3之多,很多脏腑功能的变化都会反应在足部。脚为人体的精气枢纽,脚部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因此,说它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一点不为过。但是人们对脚部健康的重视远远不够。为了号召大家关爱老年人脚部,特别是老年女性的脚部健康,陈兆军曾经在媒体上用一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引起大家在此方面的认识。他在科普文章中说道,“如果你曾给母亲洗过脚,你会发现,她们可能出现脚底变凉了、脚变宽了、茧子多了、脚跟开裂了等等问题。这些有的与衰老有关,有的与疾病有关”。
脚凉,一般发生在体型较瘦、虚寒体质的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身上。这类人应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如羊肉、大蒜、生姜等,以提高机体耐寒力。平时多活动活动,快步走、慢跑、打太极拳等都是有效的方法,会使全身都热起来。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种脚凉可能是血管堵了。腿离心脏远,如果供血不好,自然暖和不起来。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怀疑下肢动脉发生了堵塞,可以通过摸脚部脉搏来初步判断:摸足背动脉,位于脚腕前部,内外踝连线与第一、二足趾缝的交叉点上。如果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结合病史、症状及局部节段血压情况,可初步判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否存在。要想进一步确诊血管病变的部位,需要做动脉彩超、动脉血管CT(CTA),必要时做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趾甲变硬,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和再生能力越来越弱,构成指甲的角质层代谢减慢,于是导致角质层加厚。此外,脚趾甲厚重发黄还可能是霉菌感染引起,这种感染很快会波及全部脚趾甲,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糖尿病患者、有循环问题和免疫系统问题的人容易感染该病。所以一旦指甲变得坚硬、增厚,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化验,确定是否感染。脚掌变大,是因为老年人足底肌肉和韧带通常会发生退行性变化,足弓弹性丧失,发展为平足,同时肌腱和韧带连接微小的骨头失去弹性,脚会变得更长更宽。尤其是身材较胖、脚及踝关节浮肿,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更容易出现上述情况。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脚会比以前大一码。如果按照原来的尺码选鞋,或者没有定期按照脚型变化换新鞋,容易造成脚底疼痛、磨脚、走路不稳等问题。因此,记得给脚做年检,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脚长、脚宽,同时检查鞋子磨损情况,定期换鞋;茧子变厚,很多女性爱穿尖头的高跟鞋,时间长了,脚趾关节、前脚掌、脚后跟处就容易长茧子。对于比较薄的脚茧,可以用温热的水泡脚,再用轻而多孔的浮石轻轻蹭掉脚茧。对于不小心撕裂、出血的局部皮肤,要及时消毒或贴上创可贴,以免感染。如果生较厚的脚茧,影响了日常生活和行走,找医生进行处理。想要预防茧子的生成和变厚,足底肌肉锻炼非常重要,此外,穿着舒适的鞋子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老年人,脚部问题比较多,最好穿像专业老人鞋,保证鞋子合脚。鞋子里面可以垫上柔软的鞋垫。每天适当做一些脚的按摩和护理,还可以给脚厚厚地涂上一层保湿效果好的润肤霜,这对软化脚茧很有好处;脚跟干裂,中医认为是由于寒凝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下肢末端因离心脏最远,肌肤营养差,加上老人气血亏虚,导致皮肤失去气血濡润,出现皲裂。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适合气阴不足、阴虚血燥患者的中药,此外还可用红花、艾叶每天泡脚约15分钟,水温宜温。泡后擦干脚并迅速涂抹凡士林、身体乳等保湿乳液。平时多补充水分,多吃蔬菜、水果和生津润肤的药膳,如猪蹄花生汤、木瓜鸡脚汤等。
换位思考不断提高技艺
陈兆军认为医生首先需要有仁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病人来医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病痛,作为一名医生如何尽最大努力的治好病人的疾病,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是一名医生应该不断追求的事情。陈兆军曾经跟随多位医者仁心、医德高尚并且医疗技术精湛的前辈大家学习。陈兆军在跟随韦加宁教授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看到韦教授视病人为亲人,为每个病人手术前都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且用画图的方式详细向患者讲明手术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所能解决的问题。他们的手术过程更是精益求精,引来无数同行学者的惊叹。在跟师孙树椿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孙老不顾年事已高,每个病人关键的手法步骤都要亲自上手操作,还要为徒弟们讲解手法的具体要点和步骤。孙教授为儿童进行手法治疗时,多次不顾自己年近八十的身体,把患儿抱在自己的腿上一边哄着患儿一边进行手法治疗。孙教授对待疗效方面更是精益求精,多次告诫学生,“患者把整个身体乃至生命放心的交到我们医者手上是对我们多大的信任,如果我们不提高技艺对得起谁呀!”陈兆军通过跟师这些名家教授不仅学到了他们的高超技艺,更是感受到了他们医者仁心的医德,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为己任,融合中西医技艺、取长补短,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陈兆军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本科毕业后支援家乡建设回乡做了一名骨科大夫。4年后考取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回到了中医队伍。陈兆军曾跟随不同的中西医前辈大家学习并掌握了中西医不同的两套理论体系,可以熟练运用中西医不同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治疗。陈兆军认为,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这两套理论方法可以在医生的头脑中进行结合,如果患者的疾病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医生就应该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运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更有利,患者疾病得到治疗的可能更大,就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西医的方法治疗。比如同样是颈椎病,如果患者是以头晕、头疼为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的手法、中药外用、导引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就应该为患者选择中医的方法治疗;但如果患者所患为脊髓型颈椎病,有巨大的椎间盘组织压迫脊髓,患者出现了肌无力、感觉异常等表现,这时候就应该建议西医手术治疗去除掉压迫脊髓的突出物。
陈兆军还将中医正骨手法融入拇外翻微创手术中,使截骨后的畸形矫正时间大大缩短并且极大地减少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他运用独特的清宫正骨手法进行陈旧性踝关节损伤/不稳的治疗,不仅把许多认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挡在了手术室门口,而且将手法应用于术后康复,使成功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陈兆军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早期在筋、后期在骨,下肢筋骨失衡力线的逐渐变化内外侧肌肉的张力改变,是造成该病患者出现疼痛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位一体”中西医结合,分阶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案并且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实际的验证。
在小针刀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
小针刀,是一种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形状似针又似刀的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手术刀而发展形成,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陈兆军在总结了前人小针刀的治疗理念基础之上,结合自己多年手术基本功和专业特长,赋予了小针刀这项古老技术新的生命。陈兆军认为,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由于治疗时几乎无切口,所以并不需要缝合。此外,小针刀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非常小,且不易引起感染和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小针刀的手法很多,有切、推、剥、离,还有切断等这些刀法。陈兆军在解剖学基础之上,对传统小针刀技法进行了改良。在治疗的时候打一点麻药,在针刀上面加入了少许药物进行治疗。陈兆军说,看似简单的处理,但是对医生的医术水平要求却非常高,重要的是针刀下去,要绝对安全。这需要医生对现代解剖知识有详尽的了解,小针刀实施手术的地方介于软组织和骨头交界之处,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医生的临床经验也非常重要。
陈兆军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骨科疾病也要加以区别对待。比如轻度的畸形和疼痛,通过一般的处理,就能够治好。经过诊断,陈兆军会为这些患者采用中医的办法来进行矫正,像针刀、手法、辅具治疗等手段,一般在骨科处理室就能够轻易解决。对于重度畸形和疼痛,就必须要手术了,但也是采用相对微创的手术,尽可能创伤要小一些。首先,是要保证解决这一部分病人的疼痛问题,其次要注意矫形,矫正也要尽量满足美观的要求。陈兆军说,对于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来说,只要走路不疼,能够出去锻炼,就已经很高兴了。但医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力争做到不但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达到肢体的美观。医生要根据病人症状、体征为主要诊断要素,而不是以医生的主观感觉为主,例如有些病人脚长得有些歪,但是并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万不可为了自己的学术利益或经济利益进行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所以,医生要以病人的诉求为主,若能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就是一个合格医生最大的追求。
有一位来自泰国、身患颈肩腰腿痛的老年女性患者,第一次找陈兆军治疗之后就回国了。然而没过多久,这位患者专程坐飞机再次找陈兆军问诊。为了配合患者的时间,本应该是休息的陈兆军想到该患者不远万里,来回花费可能就近万元,于是就从家里来到医院专程为她进行了诊治。“做医生是没有休息时间的,只要患者有需求,就应该为患者提供服务,不管是夜间还是休息日。”这是陈兆军做医生以来,一直教育自己的信条,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传承前辈的仁心仁术,在医学和疾病不断变化的今天,始终不能忘记医者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