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总量达362万家
2024-05-11 10:10:28
来源:中国质量报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新增6.22万家法人和其他组织赋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涉及市场监管、民政、编办、总工会等多家登记部门管理的11类组织机构,环比增长57%。北京市统一代码赋码总量达362万家。
据介绍,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中,赋码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中心城区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生态涵养区同比增幅较大的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高技术服务业中,赋码同比增加的是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中心城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平原新城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生态涵养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同比增幅较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赋码同比增加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同比增幅较大;中心城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幅较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同比增幅较大;平原新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幅较大;生态涵养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同比增幅较大。
从机构类型看,赋码量较大的依次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基层工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从区域分布看,位居赋码量前三的是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增幅排名前三的是通州区、密云区、东城区。
据了解,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当于每个单位的“身份证号码”,是赋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身份识别码。一个主体只能拥有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只赋予一个主体,不管单位怎么变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都是固定的,即便单位注销,这个代码也会被留存,不会再分配给其他机构,确保了它的回溯功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单位社会活动的通行证,其作为单位“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标识,可以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形成机构完整统一的社会信用档案,为褒奖惩戒提供依据,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据介绍,从重点行业看,高技术制造业中,赋码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中心城区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比增幅较大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生态涵养区同比增幅较大的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高技术服务业中,赋码同比增加的是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中心城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平原新城的检验检测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增幅较大;生态涵养区的信息服务业和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业同比增幅较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赋码同比增加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从功能区分布情况看,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产业同比增幅较大;中心城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幅较大;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同比增幅较大;平原新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幅较大;生态涵养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同比增幅较大。
从机构类型看,赋码量较大的依次为企业、个体工商户、基层工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同比增幅较大的主要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从区域分布看,位居赋码量前三的是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增幅排名前三的是通州区、密云区、东城区。
据了解,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相当于每个单位的“身份证号码”,是赋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依法成立的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身份识别码。一个主体只能拥有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个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也只赋予一个主体,不管单位怎么变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都是固定的,即便单位注销,这个代码也会被留存,不会再分配给其他机构,确保了它的回溯功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单位社会活动的通行证,其作为单位“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标识,可以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通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形成机构完整统一的社会信用档案,为褒奖惩戒提供依据,有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保健营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010-64201955 邮箱:cncare2008@126.com。
相关信息
-
无相关信息